佘日新老師:新時代CSR


 
新時代CSR
 
文/佘日新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系講座教授)
 
 「企業社會責任」於近年來喊得震天價響,因為人類當前的挑戰需要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尤其民間的企業力量,是所有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因此「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在21世紀成為顯學。加上近年在投資界關注永續議題,將ESG合併為投資重點標的,強調關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與治理(Governance)的企業在投報率上有遠高於一般公司的表現。總體面,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也成為庶民朗朗上口的詞彙。
 
 疫情之後,是今年上半年許多研討會主題文字中的一段,意料之外的是台灣在5月中疫情升溫,三級警戒迄今超過2個月。國際上亦有局部國家疫情復揚的走勢,變種病毒帶給公共衛生的挑戰,迄今揮之不去。接獲在大學教華語文的同工簡訊,分享印尼僑生對母國的關切:
 
 「這兩天我花了不少時間看印尼的新聞,包括一些民眾傳到網路的一些錄影。裡面都讓我很難入眠。感覺什麼事情即將要發生。…我想請台灣華師出來做一點事情,我們開設華語遠距,我們收費,但這些錢我們捐給印尼貧民,他們現在連電和房租就繳不起了。我們現在等不及政府的援手,並且政府給的錢就一千塊台幣不到,非常少。還有有些人有父母需要看病的,真的需要更多人去幫忙。」
 
 同工轉簡訊給我表達研究生將於月底返國,自然流露出她的關懷,也試著從我這裡找到一些連結資源的可能性,基督徒關懷的熱情溢於言表。孤立無援的也包括我們教會在緬北建立的孤兒院,接到魯瑪夫博士的電話,表示若有需要,他的同工可以協助將我們的宣教士和孩子撤到開車兩個半小時之外的密支那基地,十分令人感動。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是基督徒發揮好撒瑪利亞人精神的具體實踐,基督徒社會責任(Christ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留在基督徒的血液裡,也活在每一天的日子裡,問題是我們受到左手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的美德匡列,在社會上的聲浪弱了一些。
 
 除此之外,這些年基督徒因著信仰與社會價值迥別、甚至對立,使得基督徒從社會參與中受到進一步的壓抑。代表進步的思潮,對於基督信仰嗤之以鼻,受到左派思維的包裝醜化,使得基督信仰中最進步、最全面的價值觀遭到誤解。西方世界近年來深受CRT衝擊,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涵蓋的不僅進種族一項階級鬥爭的工具。自從二戰後的解放運動,包括從殖民地紛紛獨立的民族解放、破壞家庭價值的性解決運動、近年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Egalitarianism),在在都與基督徒的「落後」價值對立。CRT將有錢人、基督徒、白人、壓榨欺壓歸為一類,屬於要被打倒的威權。
 
 事實的真相是這樣嗎?基督教導門徒要幫助孤兒寡婦、要與窮人在一起,要醫好傷心的人、要使被擄的得釋放、要使被囚的出監牢。不是我們信仰與行為的連結出了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讓非基督徒認識我們所信的與所行的。首先,基督教義與資本主義從Adam Smith的「國富論」與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二書之後,就幾乎劃上了等號。但21世紀許多新的經濟、社會現象已造成資本主義似乎無法承載人類文明繼續向前,哈佛大學Robert Reich教授所撰「拯救資本主義」一書只是諸多要修正現行資本主義的努力之一。
 
 貧富不均是當代黑死病,比新冠病毒更具殺傷力。「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怒吼的對象,不僅是美國社會長久以來存在、敏感的種族議題,也是那些蜷曲在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不分種族與膚色)並未在既有的制度中得到當有的尊嚴與照顧。隨著科技發展,貧富不均(包括所得與財富兩個面向)的困境日益險峻,對既得利益者的憤慨如何被稀釋消化,有賴在有限資源下如何以公義與創意的方法,教會與福音機構若能擺脫往福利與救助式的作法,輔以當代兼融(Inclusive)思維,運用營運模式的創新掙脫邊界條件的枷鎖,就有望如上述慕道的印尼研究生亟思突困之道,開創多贏的局面。
 
 台灣是個資源豐沛的島嶼,耶穌教導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約一3:17)讓我們積極構思基督徒社會責任,全面見證當代基督的榮耀。

2021.7.18.15:00發稿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