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八八四 清華學派(41):原子能和平利用

【國度廣場復興系列】 之 八八四
 
清華學派(41):原子能和平利用
文/潘榮隆
  (新竹新恩堂牧師、清大生命科學講座教授)

 

圖片來源: Canva

 
  「耶穌自己作過見證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約4:44)
 
  新竹清華大學以「原子能和平利用」起家,有著輝煌的紀錄,在台灣成為中國歷史上自盛唐以來,「錢淹腳目」(台語)的經濟奇蹟裡,默默扮演最基要的支撐角色。如果不是核能穩定供應電力,在薄利外銷的年代,台灣的工商很難在國際舞台站上一席之地。而台灣的核能使用基本上相對安全,國際馳名,源自台灣不只有著許多愛國、聰明能幹的核能工作者,在清華校園裡,更有一群愛主的弟兄姊妹們,經常為他們的專業代禱守望 (參前期本專欄)。
 
  1961年,台灣第一座原子反應爐始建於清華園。為了絕緣以防範放射性物質洩漏或汙染,力求做到滴水不漏,清華師生便利用「熱漲冷縮」的物理原理,將所有的原子爐建構材料完全浸泡在冰浴裡,降低溫度,讓其冷縮,之後才迅速、札實地灌漿入牆柱,待溫度回升再令其熱漲,就填滿了建築物內所有可能的隙縫──這是多麼聰明而費力的工作啊,但清華做到了;這樣的工法與用心,世界獨一無二,令全球核能工作者驚豔不已。
 
  60多年以來,清華沒有汙染、洩漏,原子爐到如今依舊安穩如山。經由清華訓練出來的台電核能電廠員工,也就是這麼著著實實苦幹扎實的工作者,讓台灣核能電廠能安全運作,造福了台灣,奠定台灣經濟奇蹟基礎,也為世界核能發電領域立下令人凜然典範。台灣人在核能利用上,其實是可以抬頭昂然而立於世。
 
  清華原子科學與核工的創意及遠見,也是走在世界前沿。最近核能發電趨勢已在世界各先進國家大舉逆轉,核能被視為最乾淨的能源,是面對全球環境變遷、碳零排放的重要利器。而基於興建工期、成本與效益,紛紛建議採取將傳統龐大的核電廠,改為「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MR),安置於城市週邊,提供區域安全用電。
 
  清華大學,早在1975年就自製世界上第一部安裝在卡車上的「移動式教育核子反應器」(THMER),並且台灣走透透,提供各校、各地核能操作實際訓練,培育出許多合格、有實作經驗的台電或核能工作者。
 
  台灣SMR的概念與技術,早就遙遙領先世界將近半個世紀。也無怪乎,香港城市大學高規格禮聘了清華校友郭位為其校長,並且趁台灣社會反核之際,挖走了一群清華菁英,為廣東、福建,乃至全中國核能電廠的安全,開辦了「核子及風險工程學士學位學程」,作為其主要任課教師。這群清華人在本地、本鄉,被「不學有術」的社會運動者所輕藐、汙衊,卻在海峽彼岸被尊為上賓──是我們不要他們,他們只得被迫乘桴浮於海、楚材晉用,常令我傷感久久。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辛棄疾詞)。在「反核、擁核」之爭即將興起之際,我想起那群默默在為台灣守望禱告的校園祭司,我祝福台灣。
 
  「清華學派」,是一群祝福、守望國家的無名祭司。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