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督徒遊行倡議和平 種姓制度「反歸信法」造成社會分歧

       【綜合報導】7月初,位於加勒比海的法國屬地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大約有800名印度人走上街頭遊行。這次遊行由4個福音派教會合辦,以應對過去幾個月槍支犯罪、搶劫和槍擊事件。印度有著種姓及文化宗教多元的歷史源流,加上反「反歸信法」,當地教會面臨種種威脅。

       這次遊行主題為:「馬提尼克島 和平、愛與信仰的土地」,因為聖經教導基督徒為所在地的平安禱告。其中一名參與遊行的牧師表示:「在我們的領土上,看到了太多的暴力了。身為基督徒,不能無動於衷,我們為和平而遊行。」

       該活動在首府法蘭西堡(Fort de France)舉行,當地傳媒指,鄰居在陽台上表示支持。遊行隊伍的一輛演奏音樂的卡車也引人注目。

       基督徒米瑞爾(Miriell)表示:「我今年24歲,為表明我的信仰,可以在耶穌面前大喊不容許這類事情發生。」

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一直以來是一個文化、宗教多元的國家。自1990年,「政壇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BJP)一直掌權,而該黨成員大部份來自「國民志願服務團」(Rasthtriya Swayamsevak Sangh,簡稱RSS)。

        BJP及RSS倡議「統一印度教國家」,推崇信徒,而非印度教徒只能享有二等公民身份。再加上,傳統信念置婆羅門男性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他人皆在其下,再按出生劃分為特定的種姓、職業,當然也按性別劃分,構成了印度獨有的種姓系統。

       經歷兩次戰爭後,印度成立了新政府,著手起草憲法,宗教自由是重要議題之一。印度憲法將宗教置於邦政府和聯邦政府之下,若衝突出現,則以中央法律為準。

       由於印度充滿分裂,造成宗教之間的暴力,東西印度穆斯林又形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派系。暴力事件在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1989年,當時總統阿德瓦尼(Lal Advani)發起了「全國性公路運動」,掀起了一股反穆斯林浪潮,拆除了巴布里清真寺,這些年來,全國也發生過好幾次反少數族裔騷亂。

前總統阿德瓦尼。圖/來源:facebook@lkadvaniindia

       再者,印度境內存在分野,例如南部因靠近海洋,有殖民歷史,社會經濟成本更高,受教育機會也更大。
 
基督徒的壓力

       基督徒在教育、醫療保健,以及為社會上殘疾人、老年人和弱勢群體服務方面的工作而聞名。然而,卻因種姓、階級、教派、財產,以及女性暴力問題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損害了基督徒的形象。此外,電視佈道家的興起,以及一些熱心的傳教士使用粗俗言語侮辱其他信仰,引起群眾不滿。

       傳教士需要重新思考傳福音方法。到學校或醫院派發新約聖經已不再可行。舉辦兒童夏令一度很受歡迎,但如今風光不再。某些地區,在家中舉行的敬拜禱告會吸引恐怖份子。即使是租用場地進行崇拜,也會遭受反對。

反「歸信法」

       印度有13個邦制定了「反歸信法」。該法禁止並懲罰「通過脅迫、欺騙或任何欺詐手段強迫、受到不當影響下」的歸信,必須經為期60日的審批,而相關的親友也可提出反對。一經定罪可判處3至5年徒刑,並處罰 25,000 盧比(約9,177 新台幣)。

       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剛通過了「反歸信法」,內政部長賈南德拉(Araga Jnanendra)表示,「法律中沒有限制由憲法所賦予的宗教權利。」

內政部長賈南德拉。圖/來源:facebook@araga.jnanendra.bjp

       然而,「國家城市轉型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Urban Transformation)負責人阿格姆卡爾(Atul Aghamkar)表示:「儘管面臨基督教社區和反對黨的強烈反對,政府仍試圖通過這項法案。」他認為該法案允許治安隊員自由攻擊基督徒,摧毀基督教機構,營造恐懼氛圍。

阿格姆卡爾。圖/來源:facebook@atul.aghamkar.7

       幾位基督教領袖發表公開聲明,對新立法表示擔憂。「世界福音聯盟」(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與「敞開的門」(Open Doors)也向聯合國提交報告,強調「印度政府助長暴力,法律歧視宗教少數群體」,要求「廢除或修改反歸信法,以符合國際人權標準」。


禱告焦點:
1. 求主賜給印度教會充足的平安和信心,有勇氣面對種種壓迫和威脅。 

2. 為印度政府代求,求主讓當地政府行公義,好憐憫,平衡多元社會的分歧。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