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研經培靈會》 超前部署的宣教:約拿的誠實豆沙包

  【趙錦漢線上採訪】10月3至5日的2023台北研經培靈會」會邀請了劉光啟牧師(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副院長)主講舊約研經部份,第3個主題為「超前部署的宣教:約拿的誠實豆沙包」。

吃了誠實豆沙包的先知
  「誠實豆沙包」是香港某電影中的梗,屬高科技產品,吃了30秒之後便會把事情和盤托出。

「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祢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祢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着還好。拿4:2-3)
 

  以上經文看見約拿的禱告好像吃了誠實豆沙包一般,內容使人驚訝,而上一節經文描述了他當時的心境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希伯來文: וַיֵּרַע אֶל-יוֹנָה רָעָה גְדוֹלָה וַיִּחַר לוֹ׃ 

拿4:1


  不悅(רָעַע)和「發怒」(חָרָה)有相同的字根,意思是邪惡(evil),意味著這是一件極邪惡的事或極大的錯誤,於是約拿怒火中燒,禱告時帶著這番情緒,知道神不會毁滅尼尼微人。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拿4:4-5

 
故事的原由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

拿1:2


  當約拿接收神的命令之後,他反其道而行,沒有前往尼尼微城,反而坐船到他施。可是,耶和華興起大風浪攔阻,水手求告神明無果,於是把貨物往海裡丟,約拿卻在甲板底下呼呼大睡。後來水手發現他就是罪魁禍首,他提議眾人把自己扔到海裡。

  為什麼約拿如此建議?難道他想捨身救人?還是他向神賭氣?既然神不讓他走,那麼自己去死好了。水手起初不情願,可是風浪越來越大,便把他扔到海裡去,狂風間突然平息,他們便大大敬畏耶和華,向神獻祭、許願(參拿1:16),而約拿被大魚吞,並向神禱告,祈求神的憐憫(參拿2:9)。



  神聽了約拿的禱告,吩咐大魚把他吐在旱地上,他就按神的吩咐來到尼尼微,宣告說:「再等40日,尼尼微必傾覆了!」(拿3:4)上至國王、領袖,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回應了這個呼召,他們披麻蒙灰,禁食禱告,離開所行的惡道。國王說:「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減亡,也未可知」(拿3:9)這是尼尼微王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沒想到「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祂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3:10)

  約拿沒有想到有這樣的結局,向神大大發怒。

前因後果
  約拿423節的禱告引用了出埃及記34章6-7節的經文當時耶和華在摩西面前宣告:「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萬人存留慈愛,救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兩段經文比照之下,約拿的禱詞讓人覺得耶和華很仁慈,沒有原則,他的潛台詞是:「祢心那麼軟,容易看人家怎麼樣就改變心意,真是爛好人。」但以上經文提到「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神是公義的,祂不會對罪視而不。但約拿對此絕口不提,反因神過度的愛而暴跳如雷。

 

比照約拿禱告與耶和華的吩咐


  回溯出埃及記三十四章的背景,摩西上西奈山領受神的律法,在山上40天之久不吃不喝,百姓因等到不耐煩,教唆亞倫造金牛犢,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出32:4下)然後又繞著金牛犢獻祭、吃喝、狂歡作樂。但40天前,他們豈不親耳聽見耶和華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參出20:4)。

  耶和華告訴摩西百姓犯了大錯,要把他們除掉。如果神真的決心除掉他們,就不告訴摩西。祂彷彿跟摩西說:「你不要攔著我。」祂期待摩西為百姓代求,後來摩西說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難道真的可以抵銷這個大罪嗎?當事件平息之後,耶和華向摩西保證,儘管以色列人故意「以有罪的為無罪」,但祂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事實上,耶和華如此的宣告引用自己更早之前一段說話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21:4-6)

  比照2段經文,在頒布十誡時,耶和華形容自己是忌邪的神,不容許人用任何偶像代替祂,否則一定追討這罪。但是當以色列人拜金牛犢之後,祂卻補充:「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34:6-7)


比照耶和華審判以色列人及十誡的經文
 

 


  耶和華頒布律法時,對以色列人有所期許:「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4-6)

  神比喻自己為母老鷹,但小鷹太軟弱了,要老鷹一路扶持,甚至要背牠在翅膀上。這隻母老鷹也很兇,對周圍事物都會嚴加戒備。過去以色列人看到神怎樣降災,使強悍的法老不得不放手,讓他們一步一步來到西乃山。從舊約到新約,一貫的事實是:神是一位恩典優先的神,祂不斷給人恩典。當人得到恩典,知道這位神是何等的慈愛,作為何等奇妙的時候,祂期待人有所回應。

  神接著與百姓立約。「子民」並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是非常珍貴的寶藏,神所珍惜的,他們之前在埃及作奴隸,本來一點也不配;神期待他們成為替人代求的祭司」,站在人與神之間,讓人去認識這位神;祂又期望他們成為「屬神的子民」,活出聖潔的榜樣。歸根究抵,神的心意就是祂的子民能夠成為宣教的群體,藉著他們的言行舉止來為主作見證,讓外邦人看見、被吸引,願意來認識這位又真又活、創造天地的主。其實更早之前,神期待亞伯拉罕得福,就是要他也叫別人得福,而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得福(參創12:1-3)。

  約拿為什麼那麼生氣?是因為他的預言失靈,讓顏面掃地?別人會認為他是個假先知?約拿有沒有告訴以色列人,耶和華要他到尼尼微城,宣告這個禍音?他真的認定神會這樣做嗎?否則他應該不會企圖跑去他施,反而會搶先去傳這個信息。

  尼尼微代表亞述帝國的勢力。主前853年,亞述帝國積極往地中海沿岸擴展版圖。以色列在敘利亞北邊,跟周邊幾個小國組成聯軍對抗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在約拿的時代,亞述沒有直接進犯以色列。可是以色列人仍然認為亞述是大惡不赦的壞人,是不折不扣的大壞蛋。約拿不但跟神大聲抗議,而且特意搬到尼尼微城外,看看究竟如何(拿4:5)。

  約拿期待神認清這些人的真面目,等狐狸的尾巴露出來,說不定神重新審判,把他們滅掉,於是約拿搭了一個很簡陋的帳棚。

 

 約拿在尼尼微城外等候


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拿4:6


  這棵植物在一天之間開枝散葉,遮蓋著約拿的頭頂。好景不常,神隔天安排一隻蟲咬了這棵植物,以致枯槁。更慘的是,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可以想像,約拿一肚子怒火,頭又被吹得發昏,就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當神問他是否合乎理時,又馬上回嗆,「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參拿4:6-9)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拿4:10-11


約拿不曉得自己作什麼
  這棵植物不會動、不會說話,沒有情感,也不是約拿種的。他只是從中得到一些好處,如今枯死,他心中起了憐憫。尼微微城中有這麼多活生生的人,可以跟他互動,但他冰冷無感,讓人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約拿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了什麼,徹底忘記當初走投無路,無可奈何地向神禱告:「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祢。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拿2:9)在急難當中,基督徒會不會也向神海誓山盟,開一張又一張的支票?為什麼神好像跟他開了一場玩笑,給他一棵樹,一下子又死掉?祂為什麼要如此「作弄」約拿?因為祂很在乎這位先知。祂刻意安排一切,是要讓約拿體貼祂的心,能夠與祂同工、同行。

  約拿的故事好像一齣劇本,⻆色輪番上演,不管是風浪、水手、大魚、蓖麻、蟲子、東風、日頭,每個角色都恰如其分。而約拿是唯一一個真正認識神、最清楚神心意的人,卻不斷向神發出抗議之聲。但神並沒有嚴厲的斥責他,只要他捫心自問。有些關鍵時刻神也會讓我們捫心自問一下,不在於我們是否夠聰明懂得回答問題,而是在於是否體貼天父的心、願意採取行動。

  約拿曾禱告:「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 (拿2:8),誰是那些「虛無之神」忘恩負義的人?他會想到水手,想到萬惡不赦的尼尼微人。想深一層,水手豈不是因為對約拿有惻隱之心,才不想扔他到海裡。豈不是因為看見風浪平息,才對耶和華生敬畏之心?尼尼微人雖然惡貫滿盈,他們豈不是也願意披麻蒙灰、悔改惡行嗎?

  在約拿服事同一個時期,神另外派了兩個先知對以色列人說話,派了何西阿,說以色列人信仰不忠,向巴力跪拜;又派了阿摩司,說以色列人不公不義,充滿了虛謊跟強暴。相比尼尼微人,以色列人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約拿的心態有點像只問顏色,不問是非。只要顏色對了,什麼都對?只要是基督徒,什麼都可以?基督徒會不會有意無意地歸類教會以外的人成為外邦人,然後跟他們劃清界線?



  除非我們知道自己也是蒙恩的罪人,白白領受主的恩典,否則很難用更新的眼光來看這些人和事。門徒彼得曾跟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他以為答案一定少於7,得耶穌的稱許。結果沒想到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耶穌又接著說一個「不饒恕別人惡僕」的比喻(參太18:23-35)。這個惡僕不願意饒恕別人,也因此不被饒恕。如果你是彼得的話,感覺會如何?會不會覺得不太舒服,心裡不是味兒?

  後來又有少年財主來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得到永生?」(路18:28)結果這個人憂憂愁愁的走了。彼得很高興表明自己已經撇下所有東西來跟從祂。後來稅吏撒該出現,耶穌接納他,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相信彼得百味雜陳,他希望自己能夠忠誠地跟隨耶穌,卻看到耶穌接納一個又一個不配的人。

  耶穌被賣的那一夜,彼得挺身而出,說:「眾人雖然為祢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但彼得3次不認主之後,幾乎爬不起來,對自己失望透頂。耶穌選擇去到呼召門徒的湖邊,又刻意為他佈置了一個彷彿大祭司園裡的烤火現場,問:「約翰兒子西門,你愛我嗎?」這個問題成為他的屬靈外科手術,醫治內心的創傷,讓他重新接受呼召。相信他以後不會隨便的驕傲自義,更珍惜主的恩典,更多想到自己是個蒙恩不配的罪人,對其他的罪人更有憐憫。

主愛人的心不變,我們的心又如何?
  從約拿書3至4章,一次又一次提到神後悔,祂彷彿出爾反爾,優柔寡斷。事實上祂並沒有改變,因為祂愛人的心並沒有改變 。過去幾年,天災人禍越來越強烈,且越加頻繁,像影響全球的新冠病毒、多處的地震、破紀錄的高溫與大火災、農作物欠收與飢荒,而烏俄戰爭、各地內戰造成大量傷亡及難民潮,兩岸局勢越發緊張,再加上網路資訊跟AI技術爆炸性成長。很多的東西都左右人的思想判斷與生活方式,都是在提醒主再來的日子近了,這份迫切感也促使基督徒要超前部署。

  啟示錄2章到3章主耶穌給7間教會的書信。在第一封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提到: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啟2:2-4


教會要恢復起初的愛心


  什麼是「起初的愛心」?這份愛心不應該只求感覺沒有標準,或是不合乎真理,也不單單只是愛人的心或愛神的心。如果是愛神的心,以弗所教會堅持真理、抵擋異端、不容忍惡人,表達出對主的愛跟忠誠。有時愛人和愛神之間好像有點拉扯。如果起初的愛心是對主單純的愛,愛主耶穌豈不也應該要體貼主的心,關心祂所關心、所愛的嗎?主耶穌希望我們如何來愛祂呢?

  耶穌曾經在馬太福音24章14節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配合末後的大使命(參太28:19-20),基督徒是用什麼態度來執行?主耶穌賜給彼得第2次機會,耶和華也願意給約拿第2次的機會,叫他重新踏上尼尼微宣教的路。神更期待約拿能夠體貼祂的心,憐憫那些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願意像神一樣憐憫他們。主豈不是也期待我們體貼祂的心,願意與神同工

 

劉光啟牧師帶領與會者禱告


禱告焦點:
1. 求主幫助我們恢復對神起初的愛,體貼神的心意,明白祂的慈愛與信實,也願意更多以祂的愛來愛人
2. 求主聖靈幫助我們,使我們對神存敬畏和順服的心,願意回應祂的呼召,成為宣教的群體。


 

go top